第197章 使团碰壁(2/2)
通过这几年的相处,苏闲早就看到了,白珏的聪慧和果断。
能在这个时间段,想到让自己反其道而行去宫里,也算是有想法了。然而。
苏闲却不准备去,起码不是现在去。
他的目的很明确。
先是明牌,直接发出消息,就是让胡惟庸看到琉璃和外使。
让其不当一回事。
而现在,他让白玦他们去暗中撺掇那些番人去鸿胪寺,也是存着局面越乱,鸿胪寺也管不过来的情况。
如此一来,当真正的占城使团,前来拜见朱元璋的时候,却屡次得不到回应……
到时候历史上的第二个胡惟庸案发的理由,也谋划完成。至于最后,让百姓猜测,自然就是提前给民心做出铺垫了。
如此想着。
他再叫来吕善和黄恪,让他们不再格物快报上发消息,转而以口头传言,将其迅速外传出去。
这东风,不就慢慢的吹起来了……
而接下来。
事实也的确如苏闲所料。
因为琉璃的秘密公开,格物院随之宣布,之后会有琉璃工坊建立。
然而,这些假琉璃不能冠以真琉璃之名。
所以格物院给其重新起了一个名字——玻璃!
并且坦言,接下里的格物院,要再度广招工匠,所制造的玻璃,也不会是如同陶瓷一样的吃食用具,更不会是观赏用具,而是偏向于实用!
此消息一出,番人之前,就因为西市上的动静而陷入一片恐慌。
这个时候就彻底懵了。
而在一些传言下,他们也纷纷前往鸿胪寺开设交涉……
果然。
刚开始的几天,鸿胪寺确实尽职尽责。
只是,来的人太多了,鸿胪寺不得不抽调人手,尚且能维持运转。
然而继续,鸿胪寺似乎也承受不住,开始以各种理由搪塞,甚至开始驱赶……
到最后,鸿胪寺不得不公然外宣,寺内少卿和几位主官,因为过度劳累,已经病卧在床。
此后鸿胪寺虽然还正常运作,但一些公务却明显运转缓慢。
而就在如此的前提下。
这一日。
好几群外邦使团,先是从西市停留之后,开始正式拜访。
然而,拜帖送出去并无回应。
在此期间,有占城国的使团,急不可耐,想要求见大明皇帝陛下,言称其有重要事情相报!
只是,近乎所有的使团,都被鸿胪寺拒之门外。
占城国大使见此,特意奔走六部,并且阐明来意。然而一番求见之下,却始终没有任何人打理。
不得已,最终的目标又变成了中书省。
效果依旧……
陷入悲愤的番人,以及各国使团,将此看做是大明有意不见的信号,纷纷灰心意冷,甚至准备回程。
而番人动怒之下,也只能怒了一下,最后也只能贱卖琉璃,狼狈离开……
而就在这些事情发生的同时。
另一方面。
魏国公徐达,已经被关押三天,其长子徐辉祖,更是听说了迎来了亲军都尉府和三司的问审。
只是,一番询问之下,却始终没有让其认罪。
不过这些事情在三司看来,证据确凿,认不认罪也只是嘴硬。
因此,他们早早的就开始搜刮魏国公谋反的证据,甚至似乎是故意,要将其摆在明面上,不知何时,民间百姓已经皆知。
百姓知道。
京城附近的各大卫所,也纷纷得知。
一时间……
再也没有人将其,当做是国朝大人们之间“互相制衡”。
有勋贵开始上书,言称魏国公之事,不可听信小人之言……
而在此期间。
京城百姓所讨论的问题,却也越发的大胆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,格物院那最后一个问题,已经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。
有真的相信三司,认为徐达蓄意谋反,图谋不轨。
然而。
这个言论只是出现了第一轮,就被之后各种民间言论,轮番鞭笞!
有堂堂国公,还需要印版去谋财的
还有的则言,魏国公徐达,一生都在为大明南征北战,和北元更是势不两立,若真的将魏国公视作谋反,岂不是让某些人得了利
甚至还有人放出话,这是有人故意陷害。
魏国公若真出事,北方必乱!
不只是北元,甚至是跟随其一声南征北战的卫所将士!
此话一出。
民间更多的百姓,再也没办法淡定下去了。
这大明的天下,才安稳了十几年,太平世道不容易。
有好些老人,就是从战乱时活下来的,因为此,甚至都感受到了国祚的动荡。
更是在不知什么时候……
“奸臣乱国,谋害忠良”的传言,也四起!
更有人放出另一段传言。
有人自己谋划了一场戏,要借此机会,铲除魏国公,和北元有牵扯的另有其人。
听说前些年的大明,盐引制度运行之下,好多臣子趁此机会发家,甚至和北元有着不清不楚的关联。
这些消息随着时间延长,越来越多。
而此刻。
谨身殿中。
朱元璋就将这些民间言论,一个个的查看了过去。
随着越看,他眉眼间的轻松就越是化不开。
而就在他的面前,还摆放着两个厚厚的折子。
其中一方,全是这阵子,各处臣子,明里暗里递上来的折子,基本上都是对这些印版案的质疑!
更有对魏国公案情的一些劝说。
而另一方,则是三司送上来的卷宗,在卷宗上清楚记载,徐辉祖甚至和那门房福寿,都言称自己不知道那些东西如何出现。
但在三司的结论上,却是他们还在狡辩。
证据确凿,陛下应即刻下手,追查出更多证据。
里面还有一些奏疏,却是专门针对前任钞镜院院使……苏贵渊!
要将其再度抓获,严加审讯。
看了许久奏疏。
朱元璋却对之后的这些奏疏都扣留不发。
反而。
他从旁边拿起了另一封,亲军都尉府送过来的民间传言,与其同时拿起的,还有一番外邦使团的求见信。
“占城国派使节进贡,然而进京良久,却只能蜷缩进大明西市……屡次拜见各路衙门,却无一相见。无奈之下,数国使团已经回返……”
朱元璋放下这封奏疏。
脑海中闪过刚才看到的所有信息。
终于,他看向一旁!
“使团进京,咱无半点消息,咱只是短短几月没处理国事,国事已经糜烂至此”
“这些使团拿了贡品,又去给谁上了贡”
“给咱宣!宣鸿胪寺,宣礼部!宣中书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