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7章 海贸的利润(1/2)
广州南海府,长洲岛码头,“渐台”号民船的火长黄忠双臂搭在船舷上,望着港口外往来如织的船只,将口中已经没了味道的槟榔吐进了珠江。
按照华夏的占星术,天上的星空区域与人间的国、州是存在对应关系的,广州便属于斗、牛、女的分野,也就是二十八宿北方玄武中斗宿斗木獬、牛宿牛金牛、女宿女土蝠对应在岭南之地。
故而黄忠所在的这条船,便以牛宿牛金牛中的星官“渐台”为船名,意思是“近水楼台”。
黄忠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夸张,但他不是汉人,而是疍民,当然在新汉建立后,皇帝陛下特下旨意,允许疍民上岸,也被编入官府户籍,也被接纳为了汉人。
疍民本属于百越人,是秦汉东晋以来被不断南下的汉人侵占了生存空间不得已以舟为家、漂泊在水上的。
故而一开始朝廷下赦令,广东百姓们是极其不满的,怎么能够让低贱的疍民上岸呢?
故而一开始,陆地上的汉人与疍民之间发生了不小的冲突,但很快随着朝廷加大了开海的力度,汉疍矛盾便被迅速转移了。
广东行省开拓吕宋,百姓们突然发现,疍民也是可以合作的,毕竟这些常年在水上讨生活的人群,对船只、水文、海洋极其熟悉。
于是不少疍民便被雇佣,在民船上负责一些技术工种,黄忠就是最早被汉人商船雇佣的那一群人之一。
王伦带领的朝廷,还喜欢做一件事,那就是对各行各业的规则进行梳理、整理,使其变得规范化。
比如前宋时期的船只人员,船长也称纲首,又有副纲首、杂事等管理人员,梢工、火长、碇手、招头、领航等技术人员,还有水手、缭手、斗手、厨师、木匠等普通人员。
朝廷便规范了一条船上应该配备哪些人员,各自的称呼、职责是什么,并强制推行了下去。
广东行省的疍民,多以黄、林、韦等为姓氏,作为负责“渐台”号上掌管勘盘、也就是罗盘,负责调整航线的火长,黄忠已经领队从南海府前往岘山港、入三佛齐了八次,没有发生一次意外。
前宋时期,广州南海郡人口占据了广南东路的三分之一,领有八县之地,于是到了新汉成立后,这里改为南海府,以南海县为府衙所在。
至于原先的广州南部,则分出了两县,与南恩州合并为了新的番禺府,而以番禺县为府治,可以说这是天下诸府中,府治距离最近的两个大府。
大致而言,南海府包括了后世佛山市、海珠区以北以东区域,番禺府则包括了番禺区以南以西一直到阳江市的区域。
因为若不如此调整的话,广州南海府东面的惠州博罗府人口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,西南的南恩州,人口更是只有八分之一,辖区面积却与南海府相当。
这就意味着南恩州几乎没有发展的前景,朝廷需要岭南出现一个大规模的城市,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区域发展的均衡。
在朝廷完成了对广东行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后,宋太祖时期废置的番禺县和四会县复设,四会县便分属番禺府管辖,靠着前宋南恩州所辖的阳江、阳春二县,四会县便迅速发展了起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