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8章 天下一统(2/2)
两刻钟后,三名红衣官员在护民军押送下来到二人面前。
“老朽程黎,曾在潭州与天道军共事两年,七年前还曾在归德府见过共之,不知他是否也来了?”
孙正顿时不喜,王宏逸却笑道:“潭州之事已过十多年,往日旧情所剩无几,如今各为其主,程老还是说正事吧。”
“贵国势大,也不能无缘无故渡江南侵,你们退回江北,两国划江而治,此次南侵之事,大宋绝不追究!”
王宏逸一阵无语。
孙正气道:“那你回去吧,等着我们破城。”
“孙将军这话没道理,我大宋又不曾招惹你们,为何要渡江破我都城?”
“七年前宋军趁我军备战金人,渡淮河入侵;六年前,两国议和之际,你们又与金人合谋攻夺襄阳城,害我军民死伤无数,还说不曾招惹?”提起这两次战事,孙正颇为气愤。
“实话告诉你们,你们只有两个选择,要么开城投降,要么等我们破城!”
“我大宋在汴京投降,已受靖康之辱,岂能又在临安投降,绝无可能!”程黎严词拒绝。
王宏逸道:“君上心善,从不滥杀。你们君臣若肯投降,尚得体面。若不降,可逃得过这二十万甲兵?”
“贵军打算如何让我君臣体面?”程黎犹豫了。
“秦桧、万俟卨、张俊出城受死,昏君赵构自缢谢天!满朝文武,合用者留下,不合用者归乡。”
“吾皇登基不久,要如何安排?宗室亲眷如何安排?”
王宏逸不由皱眉,程黎解释道:“先皇十天前禅位,新皇乃太祖后裔,普安郡王赵眘。”
临行前,君上只交代过赵构、秦桧之事,不曾提及新皇,也未料到临安会有此一出戏,王宏逸有些为难。
想了一想便说:“赵眘临时受让大位,此前种种与他关系不大,我们不会拿他怎样。”
“至于宗室亲眷,自然要迁往襄阳,不必担心他们的安危。金国宗室亲眷、宋室北迁亲眷一千多人,在樊城活得好好的,临安去的也一样。”
“能保证吗?”程黎问。
孙正怒道:“你们还是回去等着破城吧!”
王宏逸道:“君上如何处事,你应当清楚,再问就没意思了。”
“我明白了。”
程黎郑重拱手,告辞离去。
半日后,秦桧、张俊被送出钱塘门,验明正身,万俟卨因得罪秦桧被罢官编管十年之久,此时不在临安。
王宏逸当众宣读秦桧、张俊罪状,后押送二人便传诸军。
隔日,孙正亲自操刀,将秦桧、张俊斩首,悬头钱塘门外。
最后一个核心人物赵构,临安始终不能交出活人,也不能交出尸首。
几经催逼,程黎才告诉王宏逸,赵构已于禅位次日离开临安城,不知所踪。
程黎言之凿凿,并与参知政事汤思退等数名重臣一起发誓,若有虚言,尽皆陪死!
王宏逸虽然不完全信,也只能暂且作罢,因为拿下临安城更重要。
七月二十六日,登基不足半个月的赵眘率文武群臣、宗室勋贵,出钱塘门投降,南宋灭亡。
此后短短两个月,两浙、福建、江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等地,没有遭遇多少抵抗,几乎传檄而定。
广西、川蜀交通不便,遭遇了些挫折,但也在两年之内归于一统。
护民军曾翻遍临安城,也不曾找到赵构的身影。
后来才得知,大军围困临安城当月,曾经有一支五千人的队伍从明州出海,据推测,当是逃走的赵构。
战国九年,身在潭州的刘安得报:三年前,赵构退走琉球,重登皇位,再建宋廷。
战国十年,五万水军出泉州港,登陆琉球,搜寻赵构不得。
战国十一年,水军再出泉州港,赵构惊惧而亡,携尸体而返,普安郡王赵眘多番求情,葬于故土开封。
同年,张中孚、王元灭西夏。
战国十五年,王元、张中彦灭西辽,打通西域,得西域良马无数,并得到更新的铁器冶炼技术。
战国十七年,王蒙率水军登陆日本,尽灭倭人。
战国二十一年,三十岁的辛弃疾独自率军北出,横扫蒙古草原。
战国二十三年,辛弃疾再次率大军出征草原,生擒蒙古汗。
战国二十五年,辛弃疾第三次出征,击杀、擒获诸多部落首领、亲眷,统一北方草原。
战国二十八年,派遣水军及工农技术人员沿东北大海出行,寻找新大陆,搜寻不同于中原的粮食作物及植物。
战国三十年,政局稳定,刘安禅位赋闲。
此后,游于山水,走访民间,归于自然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