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6章 北复燕京 南取江北诸州(2/2)
七月十五,刘安率转战三千里疲惫不堪的护民军北渡洛水,来到洛阳城休整。
二十五日,带小部队回到汴京的刘安获知东路军歼灭燕京之敌、攻克燕京,大喜。
隔日,大名府又传来消息,大名三万守军得知阿鲁补全军覆没、燕京丢失,全军投降护民。
确知河北、燕京路已在护民军手中,刘安马上令河东王元、陕西张中孚攻取平阳、太原,将战线向北推进,与东路军东、西协同。
五日后,收复大名府路的一支护民军返回汴京。
八月初五,刘安引兵南下。
十日,抵达颍州。
而早在七月初,被护民军阻于蔡州、颍州一个月之久的宋军,听闻金军攻不下襄阳城北逃,他们也迅速退回淮河南岸。
又几天后,得知护民军从水路攻击临安城,宋军主帅杨沂中立即率大军南撤,马不停蹄赶回江南救驾,淮河防线为之一空。
孙正本想趁势打过淮河,但手下兵将苦战一个月身心俱疲,加上南下黄河偷袭襄阳城的敌军并没有肃清,中原空虚,需要留守兵力,于是便暂时休整,等待消息。
当他得知河北、燕京大捷,逃窜的敌军全军覆没,马上就动了渡淮南下的心思。
八月十二日,就在刘安抵达颍州两天之后,护民军以颍州、泗州为中心对宋军发起全线反击。
宋军在淮西、淮东的主力早已南撤,所以当听闻护民军渡淮河大举来攻,远在三百里外的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赵通,毫不犹豫,弃城而走,一日百里,直渡长江而去。
光州、安丰、濠州、盱眙等沿淮军州守军,得知守臣、帅臣逃走,哪里还有抵抗的心思,纷纷引军南逃,头也不回,直奔长江。
其余各军州见边州军民南逃,纷纷效仿,携家带口,南渡长江。
孙正引军马不停蹄从颍州追到和州长江边上,一队宋军都不曾遇到,望着滚滚长江,只能调转马头,引军向西,往无为、安庆方向碰碰运气。
从泗州渡淮南下的宋辉也是一样,沿途基本见不到宋军,一路畅通无阻,直抵扬州城下。
不等大军围城,扬州知州兼淮东安抚使陆康便率全城官吏开城请降:“天军先复汴京,如今又收河北、幽州,两百年未有,当为中原正统!我等愿效犬马之劳,助天军一统南北!”
“几千里之外的事,你们都知道了,消息还挺灵通嘛。”宋辉笑道。
陆康道:“从年初起,陆某就一直关注河北战事。”
“宋将军,请入城。”
数日之内,真州、泰州、通州、滁州、高邮、楚州不战而下,淮南东路各军州尽皆归于护民军之手。
淮西地形较为复杂,在安庆一战击败三千宋军之后,孙正派兵继续向西进攻蕲州、黄州,打通与荆楚之地的联系,他自己则率军返回庐州,分兵驻守,巩固既得军州。
鄂州都统制田师中六月初,率大军渡江,兵分两路打到郢州和德安府,便被孟修率领的护民军挡住去路。
两军整整打了一个月,僵持不下。
直到杜刚率军南下支援,田师中得知金军北逃,才匆忙南撤,结果被护民军抓住机会,一顿穷追猛打,宋军损兵折将,败回鄂州。
至此,自三峡以下,长江以北四路之地几十个军州皆归战国所有。
两军自此,隔江对峙,新生政权得喘息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