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人在古代,靠经商控制天下 > 第37章 县试

第37章 县试(1/2)

目录

县试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考试。

在炎国这里,选拔人才采用了科举制,这也是从前朝沿袭下来的。

这里科举,和明朝的科举情况类似,都有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一共六个考试。

但稍微不同的是,这里的“府试”变成了“郡试”。

之所以是“郡试”不是“府试”,是因为这里实行郡县制,无“州”一字说法。

而“府试”变为“郡试”也合情合理了。

虽然名字变了,但性质上没变。

同时这里也只有进士科,无其他的秀才、明经、明字、明算等等常见或者不常见的科。

而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有帖经、墨义、经义、杂文、诗赋和策论一共六样。

帖经,是指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,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。根据这一行文字,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。

墨义,是指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。

经义,是指以经书文句为题,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。

在这里解释一句,经义与墨义可谓上下级关系,好比经义高等数学,墨义是初等数学。

杂文,是指使用诗、赋、赞、颂、箴、诔诸体以外的其他文体做文章。

诗歌,这个最好理解了,经历现代教育洗礼的我们,时常接触古代先贤大家的诗歌,没错就是那些《静思夜》、《望岳》等等的诗歌。

然后根据它的要求做一首诗歌。

策问,即议论,是指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,考生发表见解,提出对策。

解释完科举的考试内容,再回到科举制的考试上。在六个考试中,县试和郡试是两个入门级别的考试,它主要考帖经、墨义,还有一部分经义。

考试内容简单,不过却繁多,比拼考生的记忆力。

并且这考试通过人数无限制,只要评分达到乙级即可通过。

当考过这两次考试后的考生方能称为童生,因此县试和郡试也叫作童试。

比较有意思的是,县试和郡试这两个考试和其他的考试不一样,其余的考试的时间是固定,县试和郡试的时间不定。

不够准确,它们的时间也是固定,不过都是在农闲时刻,至于农闲时刻哪天,全由当地的县、郡而定。

受纬度、播种时间、种子品质等因素影响,每个县和郡的粮食收割时间不一样,而县试和郡试就简单地识别考生的识字、书写水平,对比粮食,还是粮食更为重要。

因此县试和郡试都放在农闲时刻考,县试在夏季收割后的农闲时期,郡试在冬季收割后的农闲时期。

今日就是小河县的县试考试之日。

东方刚露鱼肚,不久后一抹朝红渗透鱼肚,满天是朝霞的美丽。

可惜在小河县的官府大门前,无人欣赏此景。

此时此刻,官府大门前人山人海。

这些人全部都是来参加县试的考生或者送考生到此的亲人。

一个小小的县试,参加之人多如牛毛,全因为通过科举考取功名,能免除兵役。

只要考过乡试,成为了举人就能免除兵役。

这个律法是炎国的律法,和种地一样。

炎国之所以有如此律法,是因为炎、乾、梁三国之间打了差不多一百年的仗,但就是谁也奈何不了谁,三个国家彼此。

武力超过二国,为何依旧吞并不了二国而完成统一?

某天炎国某位皇上思考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的这个难题。

然后灵光乍现,觉得统一大业不仅仅关乎武力,还关乎因为朝廷上的人才。

如今朝廷乏人可用,没有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来出某策划,这才是导致吞并不了乾、梁二国而完成不了统一。

因此自那年起,科举成为了种地之外的免除兵役的第二途径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