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6章 东方出奇迹(2/2)
时琪倒是也不反对,不过明确的告诉他们,诊所的住房条件有限,他们要想做专题报道,只能自己在附近租民房。
记者大喜过望,别说是租民房,就是睡马路也行。
允许媒体做专题报道时,时琪自然也有她的考量。
她知道未来走向,上面,将会进一步放开市场经济。
要想把中医做大做强,手里光有一个诊所是不够的,下一步她还想办医院,办药厂。
只有办了药厂,她前期申请保留下来的大量专利,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。
这样一来,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。
电视机厂主要靠卖电视机挣钱,像时琪这样搞医的,只能靠看诊,卖药挣钱。
她目前已经名气很大了,不过还仅仅局限于青州市内,跟全国人口比起来,青州简直小之又小。
诊所又不能上电视广播打广告,唯一能提高名气的途径,就是靠各大媒体进行宣传。
接连上了几次报纸之后,诊所的外地患者明显多了起来。
现在又有报刊想要为抗癌一号方做专访,这对时琪来说,是个宣传的好机会。
就这样,两位记者在诊所附近住了下来。
这两位记者,一位姓周,一位姓朱,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诊所转悠,跟病人攀谈,了解大家的心路历程。
当然,重点了解的,就是特殊病房的几位患者。
这几位患者都很特别,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高原红。
这位来自西北贫困地区的汉子,很腼腆地承认,自己卖了牛,才筹到了看病的钱,
“大黄才三岁,是个好牛,如果不是为了俺爹,俺舍不得卖它。”
唯一让高原红感到欣慰的是,这个岁数的牛,被买走之后,肯定是留下干活,还不至于丢了性命。
“那老人家现在的治疗情况怎么样?吃了药有没有好转?”
“好的很呢,你看,那就是俺爹。”
顺着高原红的手指头一看,有几位病人正在玩扑克牌,其中一个老汉,脸上贴了好几个纸条子,赫然就是高原红的爹。
两位记者微不可查的交换了一下眼神,不管能不能治得好,高原红这种行为都值得书写赞美,龙国是崇尚孝道的。
除了高原红之外,另一位值得报道的就是戴院长了。
戴院长以前也接受过采访,不过那时他是作为业内精英,上报,是向同行们介绍丰富的医疗和管理经验。
“据我们了解,你以前是心内科的专家,作为西医方面的专家,你是怎么想起要用中医药来治病的?”
戴院长笑了笑,“我跟时大夫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,其实,一开始我是不相信中医的……”
听了戴院长的经历之后,两位记者啧啧称奇,他们迅速整理相关资料,出了第一期报道。
故事写的很好,既有医学专业内容,又有家长里短,人生琐事。
凡是看到报道的人,都很为这四位患者揪心,也不知抗癌一号方,能否治愈他们的疾病……